返回 机器人前沿 欣志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前沿 » 技术前沿 » 德国制造在中国—访通快机床太仓工厂

德国制造在中国—访通快机床太仓工厂

  “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是德国公司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德国管理学思想家赫尔曼·西蒙对中德制造业的现状,一言以蔽之。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制造业摆脱困境、再铸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Think-Automation是一家专业从事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企业,在为用户提供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解决方案中,Think-Automation 一贯遵循以一流技术与设备,一流设计与服务为标准的制造理念,并与诸如KUKA机器人、FESTO、Siemens等德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期,因项目需要,作者墨小工有幸代表Think-Automation公司前往位于江苏太仓市的合作商——通快机床(太仓)有限公司协调实验,并因此零距离感受体验了德国制造,线以此篇小文分享于此:

1.上图,位于江苏太仓的德国通快机床工厂外景、通快经典力作“CO2激光器”。

德国企业并不喜欢像中国公司一样在网页显眼的位置放上偌大的厂房,华丽的建筑物,大概他们认为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中国人认为的能体现地产价值与资金实力雄厚的一块地皮和一堆石头。我从网上找来的厂房图景(忘记拍)和现场看到的基本一致。和很多在华的外企工厂一样:简介整齐的厂房,门口树立上中外两国家的旗帜和公司标识旗帜。

CO2激光发生器是通快的经典设备,随着较新款的碟片式固体激光器的普及,这款产品已经逐渐退居到幕后,成为展览展示用的纪念版收藏物(当然,已投放到工厂仍在使用的该款机器,依然持续得到通快公司的售后支持,这是德国人的典型作风。)。截至目前,在激光领域,通快以领先的技术和优质的设备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
实际上,通快并没有靠激光技术这一看家本领而坐享其大,也并非中国企业壮大后的多领域横向扩张,而是紧紧围绕着金属加工领域不断拓展者机床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纵向延伸,这种定位与追求使得通快在钣金加工领域中的精密数控冲床、自动折弯中心、等离子体激发电源等数个产品方向取得了卓著成就。

2.下图:通快厂房内展览展示区域放置的激光切割机、精密数控冲床、自动化折弯中心。

这些机床的兄弟姐妹,将按照迅速成长发展的中国市场需求订单,在另一个生产车间里逐次组装成型、经过调试测试合格后,发往制造企业工厂,它们帮助制造业工厂完成一块块金属面板的精密切割、冲孔、折弯、焊接等工艺,其精度可达到介于毫米与微米之间的级别,而在速度、功率、可靠性、耐用性方面更是遥遥领先同行。

3.上图:通快机床设备加工成的产品、激光切割成型的“积木”绵羊。

德国人不仅注重技术含量,也注重外观感受,他们的逻辑构思与制造理念通过表里如一的产品服务洋溢出来,并一波一波地冲击用户的视觉、感知、思考、体悟:好看、好用、精密、可靠……这些描述感受的形容词堆叠在一起,就已于无形中占据了用户心中的第一位置,而不需要过多的粉饰吹捧——即使之后的价格谈判让你感到非常贵,依然有想用的冲动,品质是效率之后的竞争需求,也是满足人们欲望的持续延伸。

4.上图:即将为Think-Automation带去的产品做自动化激光焊接实验服务的KUKA机器人和Trumpf激光系统触屏操作界面。

欧美的机器使用经验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每一台具有安全风险及开放构造的机器设备,在人员能接近的区域内,最终都是由防护房和安全围栏、传感防护设施“包围”起来的,并且能够以尽可能人性化的操作系统与指挥使用的工人发生联系——用计算机实现人与机器的通信。这是他们两百多年历经积累发展回归人性的一面——再强大的机器也是由人来操作使用,并为人产生便利、和平的价值。再可靠的机器也终归是机器,人的安全和防护是作业及生产的前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冒死求生算是一种勇气也算是一种拙劣。

一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在吴江一私营工厂车间看到的同为激光焊接的情景:机器拖着激光焊接头在双工位工作台之间不停地切换连续作业,而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工人就在两各工位间循环上下料作业——为机器服务者前后的准备与收尾工作。工厂里的老板也一定知道激光辐射对人的健康损害,更不用提机器失误带来的对人的生命威胁:激光能将1cm厚的金属板硬生生快速切割开,那么它照在人身上的后果可想而知——考虑距离形成的衰减,至少也是深度的烫伤吧,而活动的机械臂撞上可能疲乏劳累的工人身体,也是不小的伤害啊。但是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这就是中国众多的民营工厂的生存现状:我们任然用血汗的代价换取全球制造业分工链条上的成长空间,因为不这样做,民营企业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去的,而那些工人也不知道该去往何处觅得求生的饭碗。

这种鲜明的对比,就像刀口上的鲜血,它提醒我们该去做什么……

5.上图:开始焊接实验调试准备工作的通快员工、工作台旁边标注了焊接参数设置表的焊接痕迹实物对照。

图中出现的德国工程师从事焊接工艺工作30年,依然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用户的需求,他在实验过程中,从用户投资承受力、工艺质量要求、设备参数设置、工装治具解决办法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周全的考虑和配置推荐。尤其拿着放大镜观察实验焊缝时的动作表情让我印象深刻——我相信那不是装出来的,因为他观察完后会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调试的中
国同事,并指导他们进一步优化设置。

这个过程,德国工人的职业素养已经潜移默化地感染说服了在场的我们——通快是专业的,可靠的,可信的。而并不需要销售人员拿着产品样本和业绩图表堆叠一大堆吹牛的数据,更不需要会议室内的套近乎吹捧和饭桌上的威逼利诱。我相信,这是竞争成熟后必须的销售和营销策略——用事实去说服用户。
6.上图:焊接实验区设置的开放式样品展区和灯箱展示墙。

这种场景我在很多中国工厂也见过,但是能花费宝贵有限的工厂用地,以开放的姿态让用户去置身其中感受的营销展示方式,是中国工厂值得去进一步效仿学习的:可感知、零距离的体验式“销售”将买卖双方从冷冰冰的谈判桌一下子拉近到现场般的合作境地——我不是来推销给你产品并从你口袋中掏钱的商人,是在帮你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达成买卖的合作方。

7.上图:工厂车间内的设备布景和整齐的物料堆放。

敞亮、整齐、洁净、鲜活。没有我见过的大多数民营工厂的那种危险、阴暗、拥挤、脏乱、压抑、粉尘、噪音……它和众多的中国工厂拉开的管理距离不是长短的距离,而是倍数的级别。工厂车间和办公室的差别无异,至少不至于让车间与办公室形成两种生存世界的感觉,那么,人们并不会排斥在这种工厂里作业,也并不因为体力活与坐办公室的不平等差别而产生相互抵触、相互鄙视……人,生而平等,掏大粪的并不比作用豪宅的低等、下贱,我们都是为了生存生活而平等地进行着分工、协作,我们彼此不为地位与权势而命从,我们只为有效沟通交易而共生。
8.车间入口的通快公司历史沿革展示墙。
左图人物是于1923年在斯图加特创立通快公司的创始人——Christan Trumpf先生,第二张图是为通快公司早起发展奠定技术基础的另一重要人物——于1957年为公司研发并申报坐标导航系统专利的年轻工程师Berthold leibinger.

通快公司是一家家族企业,和很多欧美企业家一样,创始人Christan Trumpf先生并不吝啬于将自己的名字镌刻进企业名称,那是他们的骄傲。故事的传奇和为人称颂并不在于此,而是Trumpf先生禅让董事会主席职位与公司遗产的接任者,正是他资助攻读大学的Berthold leibinger工程师。Trumpf先生是一个没有孩子的基督徒,他在退位的时候将继承通快公司这一发展使命的当家责任和作为回报的股份全数受让给了Berthold leibinger先生,这种信仰与信任的光荣并不是仅仅建基于Trumpf先生午后的事实,而更多的是师生感情、门徒精神的一种自然传承,这种精神,曾经在古代的中国也有过发扬和辉煌——但今日,它已被名利与家天下的私情吞噬,很多的民营企业家在位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而发愁,又不得不在年迈时交接给子女、亲戚,因为这样,才符合中国现今人情社会的常情,也能体现受让者的人生终极价值——它和农村的家庭千方百计生儿子的观念如出一辙。
leibinger先生并没有让他的恩师、老板、前辈失望,在Trumpf先生之后, leibinger以自己在斯图加特大学攻读的成就和知识积累,在通快公司掌舵人的岗位上,用汗水和青春浇铸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和经营决策,将这家注定不平凡的制造新星驶进了未来的航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就是这么如实地发生在一家德国公司,并没有政府的强力推手和学者们隔空喊话的费力。    就是这样一段不足8米的企业文化墙,将一个个里程碑故事及幕后的关键人物依次排列,它展示了一家德国企业发展的轨迹和历程,用朴实简介的语言塑造了一种持续发展的良好经营形象,并没有如中国企业那般的金字塔式组织架构、通篇空话的吹牛文稿、生硬憋屈的虚假口号、虚化无实的领导人办公照。


9.后记:

如实地体验了德国制造的领先和强大后,墨小工想起了拿破仑的名言“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感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吹捧德国日本的强大时,一定有不少人会以“勿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中国已经强盛”之类的言辞反驳,那么,作为一枚不幸沦入制造业“租界”边缘讨饭吃的“小汉奸”花子,在爱国的凛然大义和西帝的坚船利炮之间,墨小工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愧,深感作为小工的我们之于那些庞大的国家机器企业航母的渺小,脆弱。然而,我还是用我这副汉奸的贼眉鼠眼和尖嘴猴腮搅和了大家的美梦。
同样是12月末的严冬,远在内陆的北方农村,除了一些忙于大棚和小生意的人们,早已是双手叉在袖筒看棋盘、围着火炉打麻将、坐在炕上抬闲传、站在墙根晒太阳的情景。也许,墨小工描述的仅是10年前的北方农村情景,但这样的景色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多少,甚至透露出一丝莫名的衰败。正是这些大后方的亿万农民百姓,他们是中国近现代快速工业化背后最坚实而沉默的力量——在国家区域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大政策下,从1950’S解放起,就持续为工业化提供着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并成为了广泛的工业品市场和淘汰劳力的收容所。

他们一波一波地从春耕后的大地乘着无座火车奔向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厂,在那里用血汗换取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在夏忙的时候请假回去,帮助留守在农村的老幼家人收割几亩庄稼,并用产出的粮食以较低的价格去养活快速增长的庞大城市人口群体。而即使这样,他们也确实不能和城市工人一样享有基本同等的待遇:就连基本的劳动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都没有,更不用提适应发展的职业培训辅导和融入城市的文化包容。即使这样,他们也还是不得不来到城市里,因为农业的产出已不能够支持基本的生活开销。

有很多人,他们就这样1年又1年地往返于家乡和打工城市的火车上——从一开始的建筑工地搬砖工干起,干了半辈子还是建筑工地的搬砖工;从20出头的电子厂厂妹工仔,干到40多岁的工厂阿姨大叔。城市在他们血肉里镌刻下的只有挣钱和冷漠,梦想被蛊惑压缩到只有很无聊的“楼房轿车”,然而他们终归是在年迈的时候被更年轻的力量从城市中心挤到了更偏远的郊区,在那里租住拥挤的打工房,寻点家政、装修或者很单一的苦活干,并默默地承受着变革带来的痛苦。

如果说仅仅是因为分配不平等而造成了现实的工业化落后与贫富差距扩大,那还远远不至于,事实上,庞大的剩余价值部分也并没有被大量投入再生产,而是用于大部分的挥霍和浪费。从上至下,社会已经养成了一种奢靡的风气,人们只知道要更高的收入购买房子车子、吃喝玩乐……而不是用于投入到生产设备的改进,生产环境的改进,技能水平的提升,灵魂精神的修养。(这一点,从人们以“财富”定位成功标准和圈子的价值认同尺度、到处充满的炫富傍富情节,已经显露无疑。)

那些成天鼓动青年们的愚民巫师精英们,他们一边号召百姓去反日、反美,宣扬要复兴、强盛中华文明,一边却积极地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欧美日韩的高等学府深造,一边宣传邪恶的西方国度和水深火热的他国黎明百姓,一边却积极地用其在国内市场压榨的剩余价值狂购绝伦的进口奢侈品。用一段话形容他们的形象:卑劣、下贱、厚黑、无耻的生存方式。当然,作为一种存在的有血有肉的活体,我尊重他们的生存方式,但尊重并不代表认可,更谈不上赞同。

也许,我们与德国制造、欧洲制造、日韩制造差的并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支撑一种良性生产生活循环体的制造业精神灵魂。